食药监总局严处添加罂粟壳 火锅里最常见!

在建设施工和城市运行管理中,倡导居住空间的低碳装饰,选用低碳装饰材料,避免过度装修,杜绝毛坯房。

正是中美两国在经济方面具有显著的互补性,两国的比较优势、要素禀赋存在明显差异,为两国在新能源领域的合作开辟了广阔的前景。目前,我国正在加紧探索低碳发展之路,这不仅符合低碳经济时代的发展趋势,而且也与中国转变增长方式、调整产业结构、落实节能减排目标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具有一致性。

食药监总局严处添加罂粟壳 火锅里最常见!

中国在经济转型中,正大力发展新能源和节能减排产业,作为拉动经济的重要增长点。中国也在计划几个碳捕获和封存示范项目,包括绿色煤电计划(一个400兆瓦的煤气化联合循环发电厂,到2020年第三期工程加上碳捕获和封存技术)。面对低碳经济时代的即将到来,中美在应对气候变化和新能源开发与应用领域有着广阔的合作机遇。主要表现为,两国签订的合约多,实际执行的少。可见,美国在克服金融危机的进程中,奥巴马政府正在大力扶持新能源产业的发展,以新能源产业作为带动美国经济复苏的新增长点。

加之新能源技术具有一定的敏感性(如核能技术),而美方又总有一些人从冷战思维和中国威胁论出发,在高技术领域对华实行封锁。面对双方在这一领域的上述挑战,需要中美两国共同作出努力。进一步说,有限的单位GDP 的能源节约量,难以弥补GDP 总量的扩张所带来的能源总需求量的继续增加——大规模经济体持续膨胀所造成的资源环境压力,并非通过技术提升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就能够被充分吸收和缓解的,对此不应该抱有过大的期望。

从生态和环境的角度来看,中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将会加速世界性灾难的来临。官方的统计资料表明,30年来中国的能耗年均增加5.5%,能耗绝对量则从1978年的5.7亿吨标煤增加到2008年的28.5亿吨标煤,增加了整整四倍,其中在2000年以后的八年间就整整翻了一番。同样,一个数万亿美元经济体的高速增长与一个数千亿美元的经济体(1950-60年代的英国、法国、德国,以及1960-1970年代的日本)的高速增长,含义也绝对不同。其中石油、天然气、铁矿石、铜和铝土矿等重要矿产资源的人均数量分别为世界人均水平的11%、4.5%、42%、18%和7.3%2.即便是资源较为丰富的煤炭,虽然其煤炭储量居世界第三位(2004年探明剩余可开采储量约900亿吨),产量却最大,2007年大约占世界总产量的40%.照目前的开发速度,煤炭还可以开采80多年,而相对稀少的石油(2004年探明剩余可开采储量为25亿吨)和天然气,储量分别只够开采15年和30年3.而经济的急剧扩张导致了除煤炭之外的几乎所有的重要矿产资源越来越多地依赖于进口,尤其是石油、铁矿石等大宗短缺矿产品的对外依存度不断攀升。

一个30万亿元规模的经济体的高速增长,与一个数万亿元规模的经济体的高速增长相比,其产生的绝对增加值不可同日而语。更进一步,从对这个星球负责的角度而言,中国政府有必要强制性地结束中国速度,绝不应该让其具有一些经济学家所预言的长达五十年的高速经济增长区间(也即维持到2030年)。

食药监总局严处添加罂粟壳 火锅里最常见!

一般而言,就业机会的增加只是从整体上与经济增长保持一致,也即高速经济增长会带来较多的就业机会。但是在主流的政策话语和学术话语中,保八的正当性似乎已经无可争辩。从高速增长所延续的时间和保持的速度来看,30年来的中国经验都堪称世界历史奇迹。2《第一财经日报》2006年5月12日。

以人均GDP 而言,2008年的中国刚刚超过3000美元,在世界上还属于中低收入国家。有鉴于此,当我们强调发展经济和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是中国当前面临的紧迫任务时,是否也应该同时注意到,减少资源耗费和改善生态环境同样也是中国当前面临的紧迫任务,甚至是一项更加紧迫的任务?当我们强调发展的权利时,是否也应该反思,我们有没有无限制的消耗的权利,是否应该放弃这样的权利?结论面对愈加明显的全球气候变化以及由此引发的灾难,面对中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已经提前达到世界第一并将引发国际社会越来越大的压力,通过维持高速经济增长来解决中国问题、中国发展的思维模式的确需要一个根本转变。早在2003年,中国消耗的资源已超过其自身生态系统所能提供资源的2倍以上,即需要两个中国的生态规模才能供应其消费和吸纳其制造的废物。到2006年,中国石油进口量超过1.8亿吨,进口来源国家共有20多个。

从许多人所强调的发展的权利的角度而言,没有任何人能够对中国速度的延续说不。中国矿业联合会的统计数据显示,中国45种主要矿产资源人均占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

食药监总局严处添加罂粟壳 火锅里最常见!

众所周知,中国是一个人均矿产资源相对贫乏的国家。到2004年,中国消耗的35%的铁矿石、41%的原油(加上成品油则达到50%)、46%的氧化铝和60%的铜要依赖进口4.以能源的焦点石油为例,1993年中国变成石油的纯进口国,石油的对外依存度从1995年的5.3%上升到2000年的30.7%、2003年的50%.2003年石油消费达2.67亿吨(546万桶/日)而超过日本(543万桶/日),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石油消费大国。

4《第一财经日报》2006年5月12日。即便可以为短期的保八找出一定的理由,也绝不应该将其当作中长期战略目标。人均生态足迹为1.6全球公顷(位居世界149个国家的第69位),虽然这一数值低于2.2公顷的全球平均水平,但事实上中国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就已经出现了生态赤字,每年需要的生物承载力大于其自身生态系统的供给能力。实际上,近十年来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并没有带来就业机会的相应增加,可能正是后两种因素的影响逐渐加大所致。为此有必要引入一个重要的概念——生态足迹所谓生态足迹(ecological footprint),是指生产一个国家消费的所有资源,以及消化所有的产出废弃物所需要的全球平均生物生产土地面积,通常以地球公顷来表示。

在30年的时间内能源消耗有如此迅猛的增加,在世界历史上同样是前所未见。因为就节约的潜力而言,并不是没有止境的,按照近期比较权威的测算,中国单位GDP 的能耗平均高于国际先进水平(OECD国家)20-30%(而不是媒体广泛报道的是美国和日本的3-8倍)。

但是,如果我们能够超越短期的经济增长和就业问题,而从经济史的长期视野和经济发展所必然包含的资源环境代价等更广阔的角度来思考,可能就会发现,8%的正当性并非如许多主张者想象的那样充分,其理念或逻辑更不应该成为我们的长期追求目标。关于后者,已经有大量的经验资料为公众所熟知。

二、保八才能保就业吗?为什么必须确保8%的增长率?根据国务院研究室一位官员的介绍,保八就是保就业,保就业就是保尊严。2003年,中国的能源赤字达到11148万吨。

作为特例,中国速度即使对中国也不是常态、没有可持续性,于他国也很难成为复制成功的经验。而支撑着这个经济体的社会,也将是一个脆弱的社会。就中国国内而言,2008年的1个百分点即相当于3000多亿元人民币,按照可比价格计算,相当于1980年代初增加10个百分点。这种快速增加首先建立在对国内能源、资源的无节制开采上,进入1990年代之后则越来越多地依赖于从国外进口。

这里将集中探讨其对资源和能源造成的压力。当我们强调持续高增长的中国速度,强调发展经济和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是中国当前面临的紧迫任务时,是否也应该同时注意到,减少资源耗费和改善生态环境同样也是中国当前面临的紧迫任务,甚至更加紧迫?一、问题的提出面对世界范围的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确保8%的经济增长率已经成为中国政府的头等大事。

其中石油、天然气、铁矿石、铜和铝土矿等重要矿产资源的人均数量分别为世界人均水平的11%、4.5%、42%、18%和7.3%2.即便是资源较为丰富的煤炭,虽然其煤炭储量居世界第三位(2004年探明剩余可开采储量约900亿吨),产量却最大,2007年大约占世界总产量的40%.照目前的开发速度,煤炭还可以开采80多年,而相对稀少的石油(2004年探明剩余可开采储量为25亿吨)和天然气,储量分别只够开采15年和30年3.而经济的急剧扩张导致了除煤炭之外的几乎所有的重要矿产资源越来越多地依赖于进口,尤其是石油、铁矿石等大宗短缺矿产品的对外依存度不断攀升。因为决定就业率的因素有多种,除了劳动适龄人口的基数之外,还有政府和企业的主导性价值观在起作用(是劳动和劳动者的利益优先,还是资本和企业家的效率优先。

到2004年,则几乎与日本、美国、俄罗斯和韩国这四个钢产量大国的总和相当。为此有必要引入一个重要的概念——生态足迹。

更进一步,从对这个星球负责的角度而言,中国政府有必要强制性地结束中国速度,绝不应该让其具有一些经济学家所预言的长达五十年的高速经济增长区间(也即维持到2030年)。进入专题: 中国速度 。四、中国速度的资源环境代价之所以说中国速度不可持续,主要是考虑到这种经济增长是建立在对资源、能源的过度消耗和对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的基础之上的。但是在主流的政策话语和学术话语中,保八的正当性似乎已经无可争辩。

也就是说,即使能达到目前的先进国家水平,中国单位GDP 的能源消耗在总体上仅有大约20%的节能空间。因此,当政府强调发展经济和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是中国当前面临的紧迫任务时,我们也没有理由表示反对。

当然,由中国自己来遏制自己的发展可能有些残酷,也异常艰难。所谓含义的不同不仅体现在所占全球经济的份额上,更体现在对于资源环境所造成的压力方面。

人均生态足迹为1.6全球公顷(位居世界149个国家的第69位),虽然这一数值低于2.2公顷的全球平均水平,但事实上中国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就已经出现了生态赤字,每年需要的生物承载力大于其自身生态系统的供给能力。实际上,近十年来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并没有带来就业机会的相应增加,可能正是后两种因素的影响逐渐加大所致。